2017-04-12

David龔的換位思考術

龔作室創辦人龔友誠(David龔)。(攝/陳亭妘)

文/陳亭妘 圖/David龔提供

  龔友誠(David龔)是廣告界傳奇人物,曾與頂尖創意人Paul Arden、電影導演Tony Kaye……等優秀廣告人合作,並兩次獲得坎城國際創意節金獅獎,以及Clio國際廣告獎、法國D&AD金獎等國際大獎肯定,2007年獲經濟部商業司頒發「傑出廣告創意人獎」。廣告界對他的肯定不勝枚舉,偉太廣告創辦人孫大偉更曾形容他是「異數」,好像特立獨行的樣版,「是台灣廣告界的指標個案,獨一無二。」


我只知道一件事──那就是我什麼都不懂

  David龔從2001年開始投入他的個人專案研究「換位思考」,並藉由換位思考課程,將知識、經驗與思考方法傳遞給更多學員。他曾引用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名言:「我只知道一件事───那就是我什麼都不懂。」在面對問題之前,他習慣脫離自己,撇除偏見設立全然未知的狀況下重新檢視題目,收集資料、問問題。

  David龔曾在課堂中強調「策略」與「創意」對解決方案的重要性,但什麼是「好策略」與「好創意」?兩者定義為何?

  專訪前10分鐘,David龔播放了《華爾街之狼》片段,李奧納多‧狄卡皮歐所飾演的男主角喬丹走向台下,面對一位聽眾,彎下腰拿出一枝筆,「把這枝筆賣給我。」David龔同樣地拾起桌上的筆,將筆遞到我眼前10公分位置,「妳怎麼把這枝筆賣給我?」當我正準備回答問題時,他告訴我方向錯了。



誰是目標消費群?

  David龔說,通常老師問問題,學生的習慣是直接回答。在有壓力的情況下,回答者更無法脫離自己、無法即時換位思考。David龔說,「妳要思考的不是回答這個問題,而是思考『買筆的人現在在想什麼?』」反過來問問題,換到不同人物的觀點去思考:賣給以石頭刻字的土著嗎?賣給已經擁有好多枝筆的人嗎?如果這個人已經擁有很多枝筆,那為什麼他還需要筆?你的筆可以解決什麼需求?或是你創造了什麼需求?在回答問題前,應該重新檢視題目本質,反過來問問題:思考誰是目標消費群、目標消費群在想什麼。

  David龔引用DDB創辦人Bill Bernbach名言,「徹底了解你在賣的商品,才開始想。再把最關鍵的訊息與目標消費群的需求結合。」商品的特性是什麼?你想強調什麼?


觀察各角度 全面檢視問題

  David龔收集了所有筆的廣告,每一則廣告敘事角度各異,透露著每件商品待解決的問題。

  其中一則廣告是一枝名為「Graduate」畢業生的筆,廣告影片呈現一群小學生專心看著考試卷上問題、認真寫下答案,最後鏡頭帶回產品「Graduate」。「這則廣告目標族群是誰?」David龔說,從各面向角度問Who、What、Where、Why、When、How,不斷替換5W1H問問題。

what:為什麼商品取名為畢業生?商品的定位是什麼?
who:提醒誰可以做什麼?
why:目的是增加什麼印象?
when:何時推出這則廣告?商品何時上市?

  他回答,這則廣告推出時機可能在畢業前夕,提醒父母:孩子即將畢業。目標族群是大人,筆成為贈送給小孩的畢業禮物。藉由廣告中訊息的鋪陳,將原始題目「筆」,轉換成消費者腦海中聯想的「禮物」,David龔說,「策略是將筆變成禮物;創意則是找出說故事的方法。」David龔接二連三分享其他則案例,足見他對單一問題所做的充分準備工作。而他也提醒,當我們只當觀眾,不試著自己思考、自己做功課,是學不到東西的。看廣告的同時必須不斷思考,從各個角度去推測與釐清問題,才能不斷延伸,累積學習。

在圖中標示的「whoooo」,特別提醒事件不只與單一個人有關。


深入洞察 找對問題

  解決問題前,必須找對問題,甚至重新定義問題。回顧過去經驗,他舉例,就像在提報時,簡報所呈現的問題,不一定是關鍵問題,實際作業後往往會發現簡報問題並沒有明確被辨識,關鍵在於洞察不夠深入、不夠清楚,沒有找「對」問題。他進一步解釋,當客戶提出問題,行銷人同時要思考真正的題目是什麼。比方在比稿時,客戶因為不了解你、不信任你,甚至想考驗你,所以有時候選擇隱藏真正的問題。

  David龔說,好的策略關鍵在於「了解誰是目標消費群?」前提是精準洞察。他一步步敘述,我們認識這個「人」嗎?如果認識,我們如何形容他?透過外觀能描述這個人的相貌,但如果仔細探究他的個性、價值觀,那答案就更複雜了。但我們必須從混亂繁雜的資訊中,整理出單純的訊息。


既要符合邏輯 又要顛覆邏輯

  關於策略與創意,David龔說,「策略是了解消費者怎麼看事情,創意是顛覆熟悉。好的創意是吸引注意力,但你要激發聯想。但控制聯想就變成策略。」一旦目標消費群產生聯想,就能引導他們走向我們期待的結果,但回到構成條件,仍在於我們了解消費群怎麼想事情。他解釋,傳遞的每則訊息都透過精心安排,讓消費者在自然狀況下接受安排,也不會意識到看法已被改變,他形容「就像詐騙集團!」

  廣告透過說故事方法,引導消費者改變原始想法,達成目的。他舉例,就像媽媽告訴小孩:「大力水手都是吃菠菜才變得強壯!」誘使小孩吃蔬菜。而好策略結合好創意得以提出最佳解決方案,但同時具備策略與創意思考方式的人,其實非常難得,因為策略是邏輯;創意是不合邏輯,但是誕生創意後,又必須透過邏輯檢驗。


培養觀察習慣

   數位工具攫取消費者海量資訊,透過數據可以看見消費者喜好、顯露足跡。不過,有了數據資料,關鍵仍在人為判斷。David龔指出,「數據跟洞察的差別:數據是表面,洞察是心裡。」他說明,調查資料能告訴機會點在哪一群人身上,但要點仍在我們如何打動這群人。以指南針與冰山比擬,數據資料像指南針,能看見機會,指向冰山在何處,但是透過洞察,才能知道融化冰山的方法。雖然人工智慧漸漸地取代人力處理複雜事情,但是關乎人性的判斷、決定、實際執行仍必須由人類親手處理,因為人工智慧無法處理人性相關問題。人的行為透露人性,所以我們得經常主動觀察人,就像專業的導演、演員培養觀察的習慣,才能了解人性,將角色詮釋地淋漓盡致。



主動的人會擊敗懶惰的人

  「別人想到的答案,一定要去顛覆。」David龔說,養成這個習慣,創意思考的能力就會更進一步。

  David龔歸納出思考步驟,重新歸零,探索題目,透過不斷問問題去釐清事件完整面貌,甚至從中發掘出更多可能性,進一步整理出簡單的訊息。但最重要的仍是自己實際「練習」,時時訓練自己思考,久而久之便能培養成自己的技能。如同Bill Bernbach曾說:「在真正的世界,好人不會擊敗壞人;壞人也不會擊敗好人。而是主動的人會擊敗懶惰的人。」


本文同步刊載於《廣告雜誌》2017年4月號306期:
單元:報導:David龔的換位思考術


--
歡迎分享文章連結,並請註明出處-
Adm廣告雜誌|Digital x Creative:
更多數位創意消息,歡迎加入廣告Adm粉絲專頁: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